2017年1月12日上午,我们驱车来到王月霞老师位于中山区的家,一进门,老人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,家里地方有限,老人要亲自给我们搬凳子,我们连忙自己搬过来两把,毕竟老人已经80多岁的高龄。
她生于黑龙江,求学于东北大学,执教于必发9988集团。她就是王月霞老教授,为大工奉献了半辈子,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高端人才。1月12日,我们走近王老师,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追寻那一段红色的记忆。
艰苦求学路
说起念中学时的艰苦环境,教授还是历历在目,王老师求学在零下40度的黑河,大通铺是那时的标配,没有火炕,只有一堵简简单单的火墙,每晚睡觉之前,都要先把被子烤热,然而第二天起床后,被子四周仍会有一层霜,地上的一个大铁桶,就是大家的公共厕所,即使如此艰苦,仍然阻挡不住老人求学的渴望,并考上东北大学。
艰难教学路
王老师在1958年大学毕业,1960年开始在大工任教。当时计算机专业刚刚引入国内,当时的资源有限,相关教材都很少见。王老师那个时候选择在大工的电子系任教,那时候电子系刚刚成立,教学资源有限,学生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。但是,那时候王老师没有畏难,而是边学边总结经验,不断摸索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开创人之一,老师在计算机专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投入了半生心血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精英,电子系也是在那时开始不断发展壮大。后来来到管理学院,办了信息系统专业,开启了管院王牌专业打造之旅。在王众托老师的带领下,发展管理学院。
发展管经路
1980年管理学院组建,当时需要各相关领域的优秀老师转入,王老师师也是其中的一位,再一次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开创性工作中。当问到老师两次接受开创性的挑战,有何感想时,老师说“党员嘛,就应该为人民服务”。在管理学院任书记的几年中,老人带领几名老师,做了两个大项目,分别为烟台电力局、成都卷烟厂设计了信息管理系统,大大提升了工厂的效率,并为管理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管理与经济学部赢得了广泛好评。
活到老,学到老
老师一直保持着“不断学习”的习惯,紧跟时代的步伐,如今已82岁高龄的她,既会玩各种社交软件,如微信、QQ,又会使用滴滴打车,还会使用office软件做PPT,经常给自己给老友整理照片做成PPT,记录生活的点滴,以作留念。互联网、APP等的使用都是自学而成,老人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的行为着实让我们震撼和感动,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、更好地生活。
入党只为一个信念
老师年轻时受到刘少奇同志的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的影响,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,一直秉承着“我就是国家建设的一块砖、一颗螺丝钉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”的精神。即使已经82岁高龄,每次交党费时仍然亲自回大工,不拖欠一次党费。
后记
我们和王老师师及其老伴儿合影后,爷爷说,我们那时当官,一不为权,二不为财。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让我沉思并感慨万千。为人民服务,不是说说那么简单,更不是比谁喊的口号响亮,而是看,你是不是将自己当做一枚螺丝钉,拧在了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,并默默奉献着。我想,这就是红色记忆,大工精神的内涵吧。
上一条:学部党委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知识竞赛 下一条:【红色基因】学部“听老教授讲故事·传承红色基因”系列活动第一期:走近武春友教授
【关闭】